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正確赤足跑,健康沒煩惱!


受到國外赤足風氣的影響,台灣近兩年赤腳跑步也逐漸盛行。可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對於新手而言,還沒開始練習,心中許多揮之不去的擔心,常令赤腳跑的念頭裹足不前。

因為世界各地的人文環境、地質結構差異甚巨,光看外國書籍很難理出正確頭緒。尤其在台灣,幾乎都是"人工化"的路面或山徑,所隱藏的危險也是令人擔憂的。筆者自己也固定練習赤足跑、赤足散步,有些個人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交流~

  1. 確定自己練習赤腳的目的。是單純為健康?還是為了練核心肌群?還是要調整跑姿?
  2. 如果只是純粹為健康,就把赤腳跑當成腳底按摩,用快走方式練習即可;若要當成跑步運動的輔助,務必遵守循序漸進原則(2K>5K>10K>12K>15K>21K......)。
  3. 選合適的練習場地。基本上,泥土地是最棒的赤腳跑路面,不過台灣"安全"的地方不多,就連看起來乾淨的公園草地,都有可能隱藏一些容易讓腳受傷的物質,因為看不到也無法預先防備。筆者建議可以挑選「操場PU跑道、河濱自行車車道、涼爽的光滑柏油路、乾淨較無碎石的水泥路、自家附近熟悉的路面」.....等,當你嘗試第一次後,安全度與自信心會建立的越來越高。
  4. 了解自己腳型。腳底構造每個人不同,有高足弓、低足弓、扁平足;蹠骨部分有中趾處較突起的、也有大拇趾或小趾處較突起的;踏點方面有偏外旋、也有邊內旋.....這些構造,對於赤腳跑的人來說,施力處就會有差異。(可觀察水泡或腳底長繭的地方)
  5. 全身充分放鬆。剛開始學習赤腳跑的時候,旁人看起來會像是墊腳尖在跳躍,容易使得全身肌肉緊繃;這是因為長久時間,我們已經仰賴穿鞋子鞋墊或鞋底的緩衝,所以穿鞋走路以腳跟落地居多。赤腳之後,少了外物了緩衝吸收,全靠足弓及小腿阿基里斯腱的彈性調整,如果還是腳跟落地,肯定很快就產生"腳底筋膜炎"了。因此,身體自然保護機制,會自動調為前腳掌或中足著地。
  6. 肌群放鬆我個人把它分成四類:「肩頸背、腰髖部、腿膝部、踝足趾」。肩頸背放鬆,上半身重心自然向下;腰髖部放鬆,能更敏銳感受在不同傾斜角度路面上,雙腳落地踩踏點的調整;腿膝部放鬆,乳酸不易堆積,能更省力輕鬆自在的跑;踝足趾放鬆,能幫助"關鍵"力道的發勁,更不容易受傷、起水泡。
  7. 量力而為、不過度逞強。對新手來說,或許已有跑步多年的經驗或習慣,所以鞋子一脫,跑法就以穿鞋的記憶在練習。這也是許多人一下子產生水泡(甚至血泡)、足弓或蹠骨疼痛、小腿肌群痠痛、膝蓋疼痛等反應的主要原因。別忘了,你的「下半身」還很嫩,請好好保護它。
  8. 赤腳跑的重點,不在速度,而是「身體協調+力道控制+心智培養」這三部分。身體協調:感受自己跑姿狀態、核心肌群是否增強、落地踏點時的及時回應;力道控制:體會輕輾地>抬腳>滑步>放鬆的連續動作,如何運用腳趾或中足地方使力,如何配合身體前傾角度,如何可以越跑耐力越持久;心智培養:有了正確心態,你會被不懂的外行人幾句話干擾嗎?別人衝刺,你也跟著飆速,受了傷能怪罪赤腳跑嗎?如果答案"是",請回到本文第一點,再一次確認。
  9. 用心感覺身體給你的回應。享受赤腳跑步時,若感覺腳底有灼熱感,請立即放慢速度,或休息、停止練習,這是腳底準備起水泡的徵兆。每次適度練習,都能增加腳底的適應力,請別操之過急喔。
  10. 常見皮肉傷的處置水泡或血泡:分為淺層及深層;跑後若出現淺層水泡,筆者會直接剪破,用衛生紙吸乾體液,並做好傷口的消毒處理,不消一天不適狀況就能解除。若出現的是深層,通常筆者不會理會它,約莫1~2天內部體液將被人體吸收回去,而你的腳底也變得更加堅韌有彈性。蹠骨痛:赤腳踩踏過度,或時間超過個人負荷,會有前腳掌蹠骨疼痛的可能;此時可利用冰敷,並且休息減少跑量,狀況自然會好,無須擔心。如果疼痛感超過兩週以上,務必尋求醫生協助,診斷是否有其他的病狀!
  11. 赤腳跑步並非萬靈丹,江湖傳言:練習赤腳跑能提高速度?為證明自己能耐,比賽時也來赤腳跑?是赤腳跑為圭臬,不屑其他穿鞋跑的人?其實,赤腳跑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任何場地、任何氣候都合適,比如極寒或極熱之處就不行,人體皮膚少的鞋子保護,還是有安全顧慮。把赤腳跑當成平常練習的方法之一,何嘗不是另一種選擇呢!
  12. 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學習成長。筆者赤腳跑時間不長,除了靠自我體驗,或是文獻上的有限知識外,其他訊息都來自「凌波微步」超人氣的網路虛擬社團。發起人是 謝天任老師,大家都尊稱他為"謝團長";他個人勇於嘗試、挑戰極限,並且樂於和大家分享、不藏私,親和力又超強,目前跑界已擁有非常多的紛絲。
以上分享,僅是個人淺見,如有錯誤亦歡迎指正交流,畢竟學海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坊間有本書叫「天生就會跑」,筆者認為改成「天生就能跑」會好一些,呵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