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關於「跑者膝」的觀察與復健

花蓮太平洋縱谷馬拉松的回程28~30K路上,突然覺得右腳膝蓋卡卡的,而且右大腿從臀大肌延伸到小腿腓腸肌的筋絡異常緊繃;當下猜測可能是之前冬山河100K賽後恢復尚未完全,所以不以為意,稍微降速後仍然跑完全程。儘管如此,自己很清楚前後半程配速的差異,肯定不是體力下滑導致,有可能身體某處受了傷。

賽後休息了兩天,次日在速度練習時,跑到12K後右膝外側產生痛點,勉強忍痛跑完16K,但卻"掰咖"了好幾天。

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經驗,於是我開始回想為何如此。伸展熱身不足?訓練積勞成傷?天氣太冷?......爬了網路文章,對照自己右膝外側疼痛處,極有可能是「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 syndrome)」,又稱「跑者膝」。


天啊!這毛病不是常發生在剛跑步、肌肉組織尚未強化時,過度訓練的跑者身上嗎?我怎麼會中招呢?(雖然我跑步時間只有短短四年左右,不過自主練習的跑量還算足夠,對於安全防護也都不隨便,所以十分納悶

為了找出「根本」的原因,我暫時捨棄休跑與就診。此段期間我仍保持練習,只是將速度放慢,去感覺身體律動~比如左右肩膀、髖關節、膝蓋、腳踝是否放鬆?左右腳踩點是否一致?另外,我對於中西醫治療運動傷害的方式不太信任,自己都會先找出可能原因,然後自行復健按摩,真的沒有效果才找可靠的醫生處理;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對大部分消炎止痛藥嚴重過敏

嘗試一週後,右膝痛點只要超過一定里程就會發作,以為勤加伸展筋骨及按摩能改善;結果在一次跑陽明山冷水坑時,30K後再次發作疼痛,推翻了我之前認為可行的方式。可能前晚熬夜太累?或者冷水坑7~8度的氣候引起肌肉緊繃?又一次的思緒膠著,深深困擾著我。

正當我一籌莫展、深陷低潮,緩慢地踩著階梯上樓時,發現我左右兩腳好像不一樣?難道是像之前側背筆電,長期下來造成骨盆移位,而產生長短腳?隔天我立即前往中醫診所,向 廖師傅告知這項推測,果然發現右側骨盆稍微位移,讓右腳"變短了";所以跑步下踩時,右腳每一步的時間差,使得右腿承受更多了力量,拉扯了髂脛束。廖師傅要我反躺下來,替我將骨盆喬回去正常位置,"喀"一聲同時伴隨我的尖叫,雙腳長度正常了。

休息一天讓發炎筋絡復原,再以速度練習方式驗證,果然雙腿施力更平均,跑完右腳的緊繃感也完全沒有,這實在是農曆年前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感想:

  1. 引起「ITBs」的原因很多,自己要先釐清一些可能的不良習慣,再接受專業醫生治療,才能有效治本而非"治標"。
  2. 疼痛,是身體受傷的本能反應;除非必要,不輕易施打消炎止痛針或服用止痛藥,減低患處更加惡化的可能。
  3. 運動前筋絡的伸展不可省略,尤其是早晨及天冷的氣候。
  4. 睡眠不足會影響肝臟解毒,容易相對影響筋絡的彈性、疲勞代謝,簡而言之就是容易受傷。因此健康的運動行為,亦要兼顧休息與營養補充。
  5. 參考文獻 http://www.hnl.com.tw/xc/healtharticle/ITB.html
  6. 參考文獻 http://www.theqi.com/cmed/cmed03.html
  7. 參考文獻 http://www.unclesam.cc/blog/iliotibial-band-syndrome/

2 則留言:

  1. 您好:
    剛有一次留言好像沒send出去。
    好棒的trouble shooting 流程,但一般人的感覺可能不似您那麼敏銳可以知道兩腿不等長。
    若是找您建議的師傅,他有辦法直接看出這個問題嗎?
    最近我也正在為ITBs 自我按摩治療中。

    回覆刪除
  2. 看到您也為ITBs而苦惱,心裡很能感受那種疼痛與無助。過去一年我深受此症狀影響,看過不少醫生,查閱過不少文獻,得到一個結論:復健醫生能告訴我們學理的建議,但無法直接找到受傷的主因。這必須靠自己的耐心觀察,並且調整跑步姿勢才能根治。

    近期之內,我會將過去受傷體會,到調整後重回跑道沒有再復發的經驗寫成心得,與大家分享,敬請不吝指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