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術課時,國小三年級的小女生阿甄在座位上認真的按照老師的指導製作勞作作品。而坐在阿甄後面的一位小男生卻一直在拉她的頭髮,使得阿甄很不舒服,而且也無法專心的完成他的作品。阿甄幾次的小聲反映自己的不舒服,這位同學不僅未能及時停止,反而變本加厲逗弄得更起勁。
阿甄終於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生起氣來,大吼一聲:「不要拉我的頭髮!」頓時,引起了老師及班上其他同學的注意,而這個小男生,先是一愣,然後一臉羞愧的放下了阿甄的頭髮,滿臉通紅,低下頭,兀自做自己的勞作。阿甄終於可以在不受打擾的情境下,專心製作自己的作品,一直到下課。
看起來阿甄的確是生氣了──被這個小男生的行為激怒了。然而,生氣的情緒讓阿甄產生了更大的能量和勇氣來反擊並且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阿甄透過大聲的反應,及時制止了同學的干擾,而得以有效率的完成自己的作品。這個結果是符合阿甄自己原本的預期,也完成的自己的作業。
我們可以這麼說,「生氣」幫助了阿甄達成自己的任務。
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裡,常常是教導我們要隱忍,要息事寧人。因此,在我們的經驗及認知裡,都會有一個牢不可破的生活規條──不可生氣。
似乎「生氣」是一件不可饒恕的惡劣行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是有那麼多令人生氣的事物環繞在我們四周,常常惹得我們內心火冒三丈,卻不能發作,轉而生悶氣或自責,最後導致自己的憂鬱與焦躁。於是,生活就更不快樂了。難怪,我們的快樂指數那麼低呢。
前面所述,阿甄因為生氣而得以解決問題的例子告訴我們,「生氣」也可以是一個積極正向的情緒。因為「生氣」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當下的所遇的困境或問題。
「生氣」反映出我們眼前的生活或正在進行的工作遇到了阻礙,使我們感到不順暢,接著可能會導致某些挫折或失敗的發生;我們會「生氣」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未預期的某些人或某些事的出現,干擾了我們原本的計畫,令我們感到痛苦。所以「生氣」,就是我們內在的心理機制所產生的警示作用,預告我們即將面臨的困境。同時,「生氣」也有提醒我們要及早為捍衛自己的計畫及最大利益做好準備的意義。
因此,「生氣」並不是不好的情緒,它是我們生活中面對立即性的困境的感知器。有了這個感知器,可以幫助我們即早應變,做出更好的反應方式。讓我們在人際互動或生活中得到雙贏的結果。所以,「生氣」是我們的好幫手,我們要善待「生氣」的情緒。
要如何善待「生氣」的情緒,在必要時與「生氣」的情緒和平共處,這是我們要努力的功課!
首先,要處理「生氣」的情緒,就要先能覺察到「生氣」情緒的發生與存在。這覺察的工作,必須要靠平日對自己的生理反應及人際互動模式有一些認識及了解。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常會令我們產生生氣反應的話語、行為或事件有哪些。同時,我們也要知道自己生氣時的心跳加快、全身僵硬、口齒不清或說話越說越快等現象,或著氣衝腦門、怒火中燒的感覺。
當生活中有容易讓我們「生氣」的事件發生時,先檢核自己的生理反應,最後,想想看自己是不是有「生氣」的情緒。若是遇到的事件,不是自己那麼熟悉會「生氣」的事件,卻伴隨著不舒服的感覺時,也要停下來檢查一下是不是有生氣的感覺。因此,要想敏感覺察自己生氣的感覺,最重要的步驟就是要懂得──「停」「看」「聽」。
當意識到自己心裡有些不舒服時,要先停下腳步,暫停一下與人的互動,或事件的進行;然後看看自己的說話語調、速度、心跳、肌肉、行為等是否有異常的變化;最後,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是否對眼前的人、事、物產生了生氣的感覺。
如果確實「生氣」了,接下來第二個步驟就是,要去檢索到底是什麼人、事、物讓你生氣。「生氣」通常是為解決現在的事物而產生的情緒,因此,當下有什麼事情讓你不悅或是事情的進行遇到了什麼阻礙;而你的期望和目標又是什麼。
第三步驟就是針對關鍵性的人或事或物,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克服阻礙,達成目標。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生氣」的情緒是否可以幫助你完成你的期望。
第四步驟是分析所有想到的方法中,是否有真正可行又有效率的方法。若要透過「生氣」的情緒來解決問題,則可以衡量「生氣」的最佳強度及表達方式為何。
第五步驟則是面對你認為重要關鍵需要處理的人、事、物去執行所選擇的方式及表達適度的「生氣」的情緒,讓相關的人能知道你真正的感覺及期望,而調整他的行為或者願意與你協商,以利你的目標達成及問題解決。至此大功告成。
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氣憤中是很難那麼理性的透過思考來解決「生氣」情緒的事件。因此,我們平時對於自己「生氣」的情緒變化就要多加體會及覺察、同時也可以多去思考「生氣」情緒產生的因素、來龍去脈以及關鍵性事物,最後要學習以「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待當時「生氣」的情緒在為維護個人最佳利益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隨著思考經驗的累積,以及敏感度的增加,我們對於處理「生氣」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嫻熟,甚至不必等到「生氣」的情緒產生,問題就處理完畢了。而當需要「生氣」時,能用適當的方式與強度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讓別人了解你真正的感覺及需求,同時又不必過於隱忍導致「內傷」,也不會因為過度傾瀉憤怒而「傷人」。這大概可以說是「生氣」的藝術。雖然,這個境界不容易達到,可是卻可以作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轉載自:廖政成 諮商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