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跑越多真的成績越好嗎?

 
回顧自己近幾年來認真練跑的里程統計,每個數字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點滴回憶瞬間湧上心頭。
 
2012年為了準備東吳十二小時計時賽,從六月就開始暖身,到該年十一月首次突破月量600K的個人紀錄,十二月賽事也順利將成績推進到116.6K的個人最佳。2013年一樣以東吳十二小時為主要賽事作為練習,目標成績訂在120~125K;因為有了2102年的經驗,所以自主訓練課表更效率。2013同年十月開廣盃50K成績3小時52分,同年十一月冬山河100K成績9小時04分,都是以東吳十二小時超馬賽事為目標推算回來的。可惜,2013年東吳只開辦二十四小時超馬計時賽,原本設定的紀錄未能如願完成,留下遺憾。
 
巧合的,2012年年底右腳中了俗稱跑者膝的ITBs,讓心情陷入低潮。或許是上天安排,讓我好好調整跑步在生活上的重心,重新思考平衡真諦的時機。我毅然決然地,大量減少跑步時間,讓自己打回原形重頭再來。
 
這樣的結果,反而讓我獲得更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破除「跑量越多,比賽成績越好」的迷失,我提供自己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 若沒比賽,只是健康強身、維持良好身材,保持月量100K左右就好。
  • 主攻21K以下賽事,月量僅需100~150K的有效訓練即可。
  • 主攻42K賽事,月量200~250K的有效訓練,達標sub4其實也不難。
  • 主攻50~100K超馬賽事,月量至少需300~400K的有效訓練,這樣比較不那麼痛苦。
  • 主攻12小時超馬賽事,月量至少需500~550K的有效訓練,否則成績僅能在100公里出頭,跑不出好成績(要有好成績,還要天候與比賽當天身體狀況來決定)。
  • 24小時以上的超馬賽事準備,因為我的經驗不足,無法提供跑量佐證;但可想而知,月量至少600K,應該是跑不掉的。 
結論:訓練皆需循序漸進,切忌勉強;沒有準備好就上場比賽,就算能完賽也是成績普普,更增加受傷的潛在危險。
 
 
※節錄2014波士頓馬拉松冠軍SKECHERS 選手Meb Keflezighi的訓練原則:
  1. 跑步強度搭配:強與弱的交替,選擇你適合的訓練於一個週期中交替進行。
  2. 有搭擋更有趣:除了獨自練習,試試看陪跑者能給你多少能量!
  3. 一點甜頭回饋:馬拉松後來一片草莓起司蛋糕是最棒的事。
  4. 設受傷停損點:一旦受傷必定用盡全力復元,避免傷後耗損更多氣力。
  5. 計畫規律練習:有規律的練習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在未進食前的清早做練習。做好計畫並確實執行它。
  6. 核心肌群練習:我很少作重訓,以核心肌群練習為主。
  7. 超人一等的好處:小時候老師對我說: 如果你跑得夠快就可以獲得成績A! 我最後跑得比預期快多了,獲得的好處除了成為一個奧運選手外,更因此結識許多朋友。
  8. 成功的秘訣:我沒有什麼獨到的訓練方法,就是持續不間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