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不負責論壇》之 馬拉松跑者分類表


彈丸之地的台灣,運動人口即使再多,也沒有像歐美、日本、中國這些國家的一半;國外為了精簡參加馬拉松的人數(一場全馬大都在20000~30000人左右),會訂出「最低參賽入選資格」,依不同年齡層設計不同成績門檻,像2012年波士頓馬拉松在我這組,全程42.195公里全程馬拉松低標至少要跑進3:15的成績,沒有好好努力練習,是很難進入標準的!

好在台灣跑者的聰明才智,降低在國內完賽的門檻,只要能在5:30~6:00內回到終點,都算是完成一場馬拉松,吸引許多想跑但沒太多練習時間的民眾參加,尤其2010~2011這兩年,參與國內馬拉松的人數更是節節升高。

兩相比較之下,筆者將國內不同目標設定的跑者,分成四類~
  • 『快樂逍遙型』跑者(全馬成績5:30左右):這群人在跑馬過程中,也許一邊拍照、也許邊跑邊走、也許配合團隊進行、也許為了享受豐盛的"補給";他們不求成績,只求業績,希望每場馬拉松都能快樂地留下美好回憶。當然,有些體能狀況不佳的,也可能落入的這區喔~不過別擔心,能完成就是贏家啦!
  • 『認真努力型』跑者(全馬成績4:30左右):平均配速在5.5~6.0min/K,途中並不特別眷戀補給品的好壞多寡,有的吃喝就行。大部分的跑友在這類,所以是最熱鬧的一區;只要訓練足夠,這種速度也比較不容易受傷,但又能達到體內排毒的效果,重點是~體脂肪的燃燒,會讓人漸漸越來越年輕有朝氣喔!
  • 『快腿競速型』跑者(全馬成績3:30左右):平均配速在4.5~5.0min/K,補給量越來越少,甚至過補給站還邊跑邊吃,對時間分秒比爭。速度慢慢進入無氧狀態,所以心肺功能的強度,與肌耐力的持續穩定,是影像的關鍵項目之一;這區的跑友容易迷失,感覺跑得比一般人快,但又差職業選手很多,所以追求自我超過的過程,也容易產生身體或心理的壓力。其實國外跑友成績在3:00~3:30的比例也很高,也是為追求健康而努力的,所以運動心態是值得台灣跑友學習的!
  • 『天才選手型』跑者(全馬成績2:30左右):平均配速在3.0~3.5min/K,在國內就算是頂尖的菁英選手,幾乎可進入國家代表隊;可惜,傷兵比例也很高,而且一旦受傷,再度恢復以往體能,是微乎其微。這區選手,在成績進入2:59~2:31之間時,會是一段訓練的高牆,要越過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神的,不是科班的運動健將,很難進入到這裡!
或許筆者的分類太粗糙,太不專業,但希望藉此與喜歡跑步運動的朋友分享。速度不是唯一,盲目追求成績而導致受傷是不划算的,找到自己當初跑步的初衷,健康快樂的跑到100歲,才是最終目的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